「來!踩一下這個 !就還會再回到巴黎!」Jennifer撐著小傘,俏皮的對我說著。
我呢,毫不遲疑地踏上位於巴黎正中心的原點—Point Zéro 。
「來到巴黎,有想去哪嗎?」記得剛到這幾天,Jennifer不僅義氣找到好住宿,地主之誼也展現得淋漓盡致。
「我只想生活,就街上逛逛也行阿。」一心覺得巴黎的美麗太多,我的腦袋瓜無法一次包辦。
現下我環顧四周,這才想起至少看五遍以上的法文版音樂劇Notre- Dame de Paris,本尊巴黎聖母院(Cathédrale Notre-Dame de Paris)就在我面前。
我像是看著夢寐以求許久,終於得到的絕版書一般,盼著裡裡外外能埋進我的靈魂。(好黑暗)
Point Zéro像是個時光的觸點,妳看著聳立宏偉的正門,便會不自禁將視線—延著哥德式充滿裝飾與線條的紋理,一路來到天際。
接著,妳讚嘆,這是和上帝貼近的藝術。
我想像著12世紀來自鄉間的人民,在這大門前,如何不透過建築,感受到一絲情感上的震懾?
充滿暗喻的是,法國文學史上刻劃人性的巨匠雨果(誇得好誇張,因為我愛他)原著裡,沒有鐘樓怪人卡西莫多這名字,而是以Notre- Dame de Paris之名,代表神聖的象徵出場,雨果描繪那駝背獨眼、醜陋馬嘴的敲鐘人,卻保有最為純善的靈美,
而他的主人副主教克諾德(Claude Frollo)卻是標準的偽君子,象徵著封建教會的權威時代,貧與富、美與醜、慾望與壓抑的糾葛,在神聖的教堂裡,可說是彰顯至極。
這真是一腳踏進兩個世界,人性衝突的世間和神聖無比的天堂。石牆堆疊出哥德式建築的尖拱、交錯圓弧拱肋和支撐教堂,讓底下騰空的飛拱,850年歷史的精深工藝,見證人類智慧的傳奇。
陰雨綿綿的午間,巴黎聖母院的人群點亮蠟燭,虔誠許下願望,又或讓燈火延續故事的纏綿,千年來,我終究翻開聖母院的一頁,信仰不也如燈火般,讓歐洲建立一座座教堂,成為人們的庇護,心靈的歸處。
沒有宗教信仰的我,就在這時刻,感念宗教帶來的戰爭,也送來豐碩的藝術文化。抬頭望去,教堂內金藍玫瑰玻璃窗,渲染出教堂的神祕壯麗,北側描繪著聖母與聖嬰,南側靈動展現耶穌與十二門徒。
藝術的美妙,不在於石牆活靈活現的獸物,亦不在嚴謹細膩的精工手藝,對我而言,而是多元直接且間接的情感傳遞。
自從羅馬時期便作為宗教重心的巴黎聖母院,經歷法國大革命的毀建傷痕,像是西歐文化的燈塔,作為最有力量的燈火,溫柔且慷慨的遞上溫暖。
她包容了人們為了權力的崛起與沒落,在經歷數世紀後,晦澀綻放一株純潔的白玫瑰,悄悄地在人們的心田中,保留一處赤子念想。
這讓我回頭翻閱,雨果在《Notre-Dame de Paris》The Key To The Red Door篇章,曾說過「The human heart can contain only a certain quantity of despair. When the sponge is saturated, the sea may pass over it without causing a single drop more to enter it.」以海綿譬喻,當吸滿足夠的水量,哪怕整個海洋覆蓋,也無法再增加一丁點的水,生動描述人的心對絕望容納有限。
眼見為憑,我想,人心卻能容得下超越想像的希望。
相片|Upload by Travel WiFi
巴黎聖母院
6 Parvis Notre-Dame – Pl. Jean-Paul II 75004 Paris
08:00–18:45 |六日延長至19:15,全年無休 |免費
www.notredamedeparis.fr
對我來說每次到國外拜訪各大教堂也是相同的感受,如同這句話:多元直接且間接的情感傳遞。雖然沒有宗教信仰卻能在那樣的氛圍下感受到其下的溫暖與一絲絲的平靜感
是啊!說得真貼切,平靜與溫暖,讓人在建築與氛圍裡,找回寧靜的所在,我喜歡Anna說的!
看你描述下的聖母院顯得更美~更讓我回想起以前拜訪的感覺
謝謝Winnie,來到歐洲許多時刻都感到很不真實,從書中、戲劇到親眼見實,那份觸動令人珍惜與感念!很開心因為一篇文章能有所共鳴與連結!